查看原文
其他

由“玩家”到“专家” 90后中大毕业生的火箭梦

中大学工 2020-02-12


中国航天事业自1956年创建以来,经历了艰苦创业配套发展改革振兴走向世界等几个重要时期。经过六十多年的发展,我国航天事业已经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就在前不久的9月19日,中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及远征一号上面级,以“一箭双星”方式成功发射第37、38颗北斗导航卫星。中国卫星导航系统管理办公室主任冉承其介绍,这两颗卫星发射成功标志着北斗中轨搜救系统的建成。作为全球卫星搜救系统的组成部分,为全球海上、陆上和空中用户提供遇险报警及定位服务,这是中国北斗“走出去”取得的又一重大成就。



在9月26日的“科学精神在中国”主题论坛上,潘建伟院士直言,“科学探索在本质上是由好奇心和兴趣驱动的无功利的行为。如果我们能够回到一种比较从容的、有知识分子贵气的状态,可能会更有利于科技创新。”



毕业于中山大学、现任广东科创航天科技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兼总经理的罗澍也曾表示,他们的火箭项目是纯兴趣导向,团队成员都有着共同的“火箭梦”,因此并没有太多的商业性利益考虑。对于他们而言,享受造火箭的过程才是他们动手的主要目的,即便项目最终没有获得科技成就、商业收益,也并不影响他们去做尝试性的技术研究。


1

幼年火箭梦想,指引成才之路

        出生于1992年的罗澎从小就有一颗火箭梦。  “我小时候喜欢看火箭发射的消息,后来便一直关注这些活动。因为家里很早能上网,所以查了很多资料,一直把这当兴趣来做。”这一简单的契机,推动着罗澍不断探索着探空火箭的奥秘。


罗澎


2005年,一次偶然的机会,在搜寻相关资料时,罗澎接触到了科创论坛,一下子吸引了还只有13岁的他。这是国内最早的一个科技爱好者聚集地,从高中生到航天系统的从业者,科创论坛凝聚了各个层次的科技爱好者,大家可以就各自感兴趣的领域进行交流。在这个论坛上,他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伙伴。“网络打破了物理地域上的限制,通过网络可以认识很多人,而且任意两个人之间都能发生联系。”。

得益于在大学教书的妈妈,罗澍能够近距离接触大学图书馆里丰富的专业书籍和众多理工科的叔叔阿姨、哥哥姐姐。从此泡图书馆查资料成了他每日课余必不可少的“工作”。“慢慢地琢磨到后来,你会发现做一支小火箭其实不难,只要解决好两个问题:一个是外弹道,就是火箭怎么飞;还一个是内弹道,就是火药在发动机里怎么烧。那种点火后就一下子蹿到高空的焰火,事实上就是一种最简单的火箭。”他轻描淡写地说。


认真的学习钻研到初中有了实质性的成果。罗澍大胆地用刚学的C语言编写成仿真软件,用来解弹道计算的方程,发表在全国科研爱好者的网上社区“科创论坛”上。以此为窗口,他结识了众多的行业前辈和技术达人,并被一些团队所接纳,加入探空火箭项目,还先后两次参与了试射自制小火箭的活动。这些经历、这些人脉资源,成了他现在创业必不可少的元素。

 “在国内,很多人高中阶段学习比较枯燥,实际上体会不到科技所带来的乐趣,觉得科技离自己的生活比较远,学习仅是为了完成任务而非为了兴趣。”在后来创立公司后,罗澍表示,自己的初衷便是希望找到火箭科技的新应用,同时激发更多科技玩家的热情,“让这些人从爱好出发,让他主动地进行探索,而不再做功利性的实践。”


2011年,罗澎通过自主招生考进了中山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学的是通信工程专业。大一那会,家境殷实的罗澍,开始摆弄起了火箭产品研发,校内调试火箭、捯饬火药等“大胆”举动,让文质彬彬的罗澍在中山大学校内外小有名气。为了找到合适的试飞场地,他曾只身骑行20公里,从广州去到佛山。

经过多年的学术积累,罗澍逐渐从火箭爱好者向专门研究人员靠拢,并赢得了圈内技术爱好者的认可。2011年,科创论坛宣布国内第一家专门从事民营航天的机构——科创航天成立,罗澍成为首批创始会员,并于2013年当选为科创航天局总工程师。2014年,年仅22岁的罗澍被任命为科创航天局第三任主席。

有着自己所热爱的事业,课业不再是难题。在罗澍看来,“能够在火箭这边完成一小部分工作,实际上就已经足够完成课业的内容了。”那些泡在实验室的日日夜夜所收获的,能让课本知识落地和大大扩充专业知识。


不过,作为一名火箭研究者,罗澎所要操心的事情原比兼顾课业更具挑战性。研究经费是研究者们要迈过的第一道坎,所幸“现在兴趣大、热情高的社会资本不少,在他们的支持下,拥有良好方案的团队不难找到合作对象”。从罗澍的经验出发,国内玩火箭,最大的限制还是来自实验地点与国家政策方面。

“为了做飞行实验,我们甚至尝试去沙漠地带寻找实验地点,但国内人口密度太大,几乎没有真正的无人区。”除此之外,国内的火箭试射,在安全问题、法律问题上又存在空白地带。种种条框限制下,火箭爱好者们逐渐从动力方面的研究,转型到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方向。    

 罗澎说,大学给他提供了很好的科研环境。据他介绍,学院举办的电子科技竞赛都有网上的材料供应商,对他购买材料有很大帮助,此外,“一些老师的实验室氛围都很好,学生可以在这找到他喜欢的、想要的组织。”可以说,学校为他的科技创新提供了很好的平台与氛围。



2

屡次试验受挫,英雄之志不改

2011年11月12日,罗澎与火箭小组的其他几个成员,经过三个月自筹经费,自主研制出万户-Ⅰ号,原本计划在番禺大学城的一块空地上发射,结果因为涉及航线问题,很快被空管部门叫停。这次火箭发射虽然没有成功,但四个年轻人并没有因此放弃。

仅仅在一个月后,他们经过坚持不懈的奔波与沟通,终于解决了发射场所的问题,找到了一个临近三水的一块十分偏远的建筑空地,并幸运地得到了空管部门的支持,从安全角度上帮忙规避了航道。


火箭小组展示之前试验失败的固体火箭发动机(左)

和现在新研制的固体火箭发动机
       

但这一次,年轻的团队再次遇到新的问题——因为科研经费,实验环境的问题,这可能是他们最后一次发射了。几个人精心准备了很久,熬了数个通宵,但出乎所有人的意料,这枚命名为“万户二号”的大学生火箭并没有直入云霄,发动机爆炸令火箭少年的探空梦想受挫。更令人遗憾的是,这或许是胡振宇,罗澍等四位火箭少年最后一次试飞,因为资金技术场所等诸多限制,他们的探空梦想当时或许要暂停一阵。

这是一次极其不易的试飞,自从上次试飞被叫停之后,这个大学生火箭试验小组一度陷入困难的状况。首先是小组的成员思想有了起伏。“上次被叫停确实受到了打击,甚至想过放弃。”还不到20岁的罗澍和另一位核心成员学会过紧巴巴的日子,一分钱恨不得掰成两半来花。去买材料连坐公交车都舍不得,都是骑自行车拉,大学城去长洲村里的道路,常常能见到他们俩拖着大大小小管子的身影。”

   三年后,罗澎在接受南都网采访时,说道:“回想起来,火箭能不能发射都不重要了,重要的是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很多人都学到了新的知识,他努力去做了一件事。他跟前辈了解情况,熟悉环境和设备,去翻阅文献学习新的知识,不断地自我改进。”或许这就是罗澍等火箭研究者与其他科技爱好者心中,最大的意义。 



3

创公司发卫星,逐步实现梦想

2014年7月,罗澎等人创立了科创航天公司,公司主要做微小卫星研发与卫星技术与数据服务,前身便是2011年创立的航天社区——科创航天局。公司主要在做微小卫星的研发,希望利用微小卫星全球组网,并提供数据类服务,致力于成为一个卫星通信及服务、成品卫星出售的综合平台。



创立公司对于罗澎来说是一个新的开始,这个开始可能意味着前路光明,也可能带来失败。罗澍表示:“要100%的成功率,世界上不存在这样一个项目。”他说,对于年轻人来说,失败并不会带来任何实质性的损失,相反只有更多的知识和经验的积累。人往高处走,选择去干更难、更有挑战性、更不确定的事情,能力和水平的增长会快得多。“所以别去管别人失不失败,成功率有多高,专注做好自己的事就好了。”

一群卫星爱好者,没有大资金和系统内的背景,只醉心于尖端技术的研究。有了团队,有了公司,他们开始向未来进发。“我们很早就确定了方向——做微小卫星,国外已经有很成熟的产业链了,国内才刚刚起步。”罗澍说,单颗大型商业卫星的发射成本就高达 5000万~ 4亿美元,它们造价高昂,民营企业几乎没有参与空间。然而近年来,事情出现了转机,很多国外卫星创业公司瞄准了重量轻、造价低的小卫星,做成了大生意。



2014年底,罗澍遇到了中科红旗原副总黄思源,并把自己精心完成的一个调研讲给后者听,成功得到了他几百万元的风险投资。“我们当时就判断,接下来3年,小卫星的应用前景会很广阔,现在真的开始火起来了,国外第一批公司的产品投入服务,已经有销售额达到几十亿美元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投资人也不傻,都是业内专业人士,看得很清楚。如果你的想法真的不靠谱,不可能投钱给你。”罗澍坦言。

2016年11月10日7时42分,长征十一号固体运载火箭首次带着民企制造的几颗卫星升空。其中,由科创航天独立自主研制的首颗通信试验卫星KS-1Q,也被成功送入预定轨道。



“首颗创客卫星成功发射!”“大学生发射卫星不是梦!”当时,国内媒体纷纷报道,送给科创航天CEO罗澍无数的掌声。如今,KS-1Q已经完成了预定试验项目,比如验证科创航天自行研制生产的星载电源,拍摄太空实景视频,测试虚拟现实(VR)直播体验功能等,目前进入了休眠状态,等待有机会再次启用。

“上次成功发射的经历,证明我们不是痴人说梦。技术难关已经突破,下一步目标是寻找微小卫星的商业价值。”罗澍说。

据悉在不久的将来,公司将再度发射一颗名为“广州开发区1号”的卫星。据透露,这颗微小卫星重约5公斤,对比KS-1Q仅1.4公斤的重量重了不少。“这一次,技术已不是太大的问题,”罗澍反复强调这点。在研究过程中,黄埔区、广州开发区也为科创航天提供了一大笔扶持经费。




从“玩家”到“专家”,尽管挫折不断,前途未卜,但罗澎等年轻人,却用一颗纯粹的“卫星梦”点亮了自己的征途。正因为有矢志不渝的理想作目标,刻苦钻研的努力作箭头,百折不挠的精神作燃料,罗澎才能最终一点点,推动亲自研发的卫星升入浩瀚的太空。

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作为当代大学生,既要敢于“做梦”,又要勇于“逐梦”。当你自己一往无前的时候,整个世界都会给你让路。

 


推荐阅读

1、迈进新时代的中国,走入新时期的中山大学!

2、全国一等奖,材工学霸,了解一下?

 

 

--- 中大学工 ---

参考来源:广州日报、人民日报、南都网

封面制图:刘佳燕

撰稿:高晓文

编稿:杨力峰

校稿:许嘉茵

核稿:周昀


欢迎投稿

zdxg@mail.sysu.edu.c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